展映地點 |
展映時間 |
片名 |
作者 |
所拍攝民族 |
影片簡介 |
影片時長(分鐘) |
南寧師范大學明秀校區鴻遠樓一樓文創中心 |
2020年11月15日上午8點30分至12點 |
水族蔗客 |
宋光涌 |
水族 |
“找活路”,在生活世界中奔波與流動。這是自古以來的生存事實。在每年的冬半年,故園大地處于農閑時期,謀生地的甘蔗正肆意生長。一群來自貴州黔南州的水族砍蔗工人,我們稱之為“水族蔗客”,拖家帶口奔赴廣東湛江。甘蔗收了一季又一季,水族砍蔗工人走了一年又一年,艱苦條件中揮灑汗水,最后帶著真正的“血汗錢”返鄉——收割油菜、春種水稻、外出挑蕉與割席草……等待著再一次的重返甘蔗地。 |
43 |
放雁 |
周耒 |
壯族 |
李恩平出生于天琴發源地的廣西龍州縣金龍鎮美女村,目前在天津某音樂學院讀書。李恩平父親多年外出,母親獨自在家撫養年幼的弟弟,照顧年邁的老人。李恩平平時靠天琴表演來賺錢養家和交學費。他的天琴表演嫵媚妖嬈,有獨特的個人風格。 |
86 |
中午休息 |
|
|
|
|
|
2020年11月15日下午3點至6點 |
丟失在這里,住在這個村 |
李昕、畢芳 |
傣族 |
居住在中國西南金沙江河谷地區的傣族,是遠離傣族聚居地、分布最遙遠的一支。影片講述楊國英、李蘭祖孫兩代女性的故事,呈現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女性跨世紀的悲歡命運,表現她們對命運、希望、選擇、傳承等主題的情感態度,以及在跌宕起伏的時代進程中所迸發出的生命力量和樂觀頑強的精神傳承。 |
72 |
呼圖格沁 |
耿偲特 |
蒙古族 |
呼圖格沁是蒙古族的一項民間歌舞儀式戲劇,誕生并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薩里巴鄉烏蘭召村。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本片從人類學視角對其歷史源起、宗教融合、地理地緣、文化內涵、表演特征以及承載其發展的鄉村人們的精神信仰、生活場景等進行了紀錄,對這個蒙漢雜居地區文化的差異性其文化的融合性進行了闡述。 |
61 |
我是貝儂 |
黃豆 |
壯族 |
貝儂在壯話里是同胞的意思。我從小出生在城市里,雖然有著壯族人的身份,但在自己身上缺少壯族人的味道,現在我想把它找回來,那就從山歌開始吧。我是壯族人,但我是不是貝儂?帶著這個問題,我從南寧出發,到武鳴,到百色,再到那個我從來沒有去過的老家——馬山。微信群對歌、村口的歌圩、編織壯錦的百歲老人......這些唱山歌的人有什么故事?山歌中道出了怎樣精彩繽紛的貝儂文化?一路上我慢慢重新知曉了壯族文化,看到了它最原生態的樣子。 |
41 |
群主 |
黃鈺晴 |
壯族 |
從電話對歌,錄制山歌磁帶、光盤,到智能手機的橫空出世為對歌活動提供了新的路徑,西南民間的山歌歌手向來善于利用新技術助力自己的對歌活動。在廣西左江流域的小縣城龍州,有許多活躍在線上線下的壯族山歌歌手,他們在線上組建山歌交流群,讓出外打工的歌手隨時隨地都可以參與對歌活動。農瑞群就是其中一個山歌群的群主,他退休后除了帶孫子,就是積極參與各種和山歌有關的事——組織群友聚會、趕歌圩,或者收集和整理歌本。本片主要講述線上山歌群群主農瑞群和他的山歌群在2019年春節期間的故事。 |
26 |
啊哧唔依 |
盧俊糖 |
彝族 |
四川省攀枝花市迤沙拉彝族村大部分是彝族,當地人的生計來源主要是土地和山羊。其中山羊在這里構成了一個產業,村民、中介和購羊老板在村里匯集。導演 2017 年在迤沙拉跟蹤拍攝了放羊村民、買羊中介和購羊老板個人生活史和他們之間的互動,呈現出該村莊的變遷、經濟事務和年輕人的社會流動問題。 |
31 |